外耳道,栓塞,栓子,外耳,作用
提問: 為什么老有耳蠶?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你好!

我們平常說的“耳蠶”、“耳屎”,醫學上叫耵聹,它是一種黃褐色的固體小塊。


耵聹是由耵聹腺分泌。耵聹腺在外耳道的外段,外耳道的軟骨部皮膚上。耵聹腺分泌耵聹,是一種較粘稠如“果醬樣”液體,干燥后酷似黃色蠟樣屑片。有的耵聹較稀薄,呈油狀,俗稱‘‘油耳”。后者多見于嬰兒,尤其是肥胖兒,隨著下頜關節活動自行脫落。

耵聹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及粘附外來異物的作用。正常情況下干性片狀耵聹只輕輕附著于外耳道皮膚上,在咀嚼、說話、張口時,由于下頜關節的運動,就會不斷脫落排出耳道外。所以不必擔心耵聹的堵塞。

耵聹栓塞是怎么發生的

當耵聹腺受刺激或耵聹排出受阻時就會產生栓塞。上面說的“油耳”就是這種例子,油性耵聹往往形成褐色塊狀凝聚物,最容易造成栓塞。

外耳道炎、化膿性中耳炎等炎癥刺激可使耵聹腺分泌增多,并與炎癥產物如上皮脫屑、炎性分泌物混合而成為亂掏耳朵也會造成栓塞,這是由于五花八門的掏耳器具如發卡、大頭針、火柴、曲別針等刺激了耵聹的分泌。另外,孩子玩耍時把異物塞入外耳,不但刺激耵聹分泌也阻塞了耵聹的出路。

耵聹栓塞有哪些表現

耵聹栓塞外耳道后,如果它較小,與外耳道之間尚有縫隙,不會有明顯的癥狀。病兒有時主訴耳朵不適。如果耵聹較大,會起到隔聲的作用,病兒會出現聽力減退。有時耵聹雖小,但掉人外耳道深部,壓迫鼓膜時,還會引起眩暈、耳鳴。

耵聹刺激外耳道后壁的迷走神經,能引起反射性咳嗽。

洗澡或游泳時外耳進水,使耵聹栓子膨脹,完全封閉了外耳道。就會發生突發性耳聾。

遇水膨脹的耵聹栓子刺激外耳道皮膚,可誘發炎癥,甚至造成外耳道皮膚糜爛。病兒可發熱、頭痛、耳痛。

耵聹的預防與護理

較小的耵聹,用特制的耵聹鉤或用鈍匙輕輕取出。大的盯聹,或孩子不合作,可先滴幾天特制的耵聹水待耵聹被泡軟,粉碎后,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即可。

一旦耵聹誘發了炎癥,應先積極消炎,并盡快取出栓塞,以防引流不暢,致使炎癥向內擴散。

保持外耳道清潔是防止耵聹栓塞的首要條件。如果有耵聹屑,感覺外耳道發癢,可用棉簽沾醫用酒精輕輕擦拭,不但止癢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。

游泳之前最好是檢查一下,先把耵聹屑取出,以防進水后形成栓塞。發現孩子耳聾,要想到是否因耵聹堵塞引起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ooibo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